近年来,波尔多葡萄酒庄的交易市场迎来了一批中国投资者,他们怀抱着对法国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对葡萄酒市场的信心,涌入这片充满悠久历史的葡萄酒圣地。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和政策的调整,中国投资者的热情似乎逐渐消退,多家酒庄面临易主,甚至拍卖的命运。波尔多,这片中国超级富豪曾一度梦想之地,现今正见证着他们的黯然退场。
波尔多的中国酒庄梦:从购入到易主的转变
波尔多的葡萄园对全球富豪都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他们期望在这里不仅能享受优美的法式田园生活,还能打入国际葡萄酒市场。历史悠久的拉图拉甘酒庄(Château Latour Laguens)就是一例,它位于波尔多两海之间(Entre-Deux-Mers)产区,由龙海国际集团的程海燕(Daisy Haiyan Cheng)收购后,计划改造成集品酒、精品店和豪华客房于一体的综合体。然而,这座带有中世纪晚期风貌的酒庄目前已因种种原因被挂牌拍卖,拍卖价格仅为15万欧元,甚至低于原始购买价。
波尔多的中资酒庄转售潮并非个例。5月中旬,法院没收了中国富豪曲乃杰持有的九座酒庄,这些酒庄都是其早年通过海昌集团收购的,因其被认定犯有洗钱等经济罪行,最终导致这些庄园被迫出售。市场分析显示,中国投资者在波尔多的持有酒庄数量逐年减少。
文化冲击与运营难题:投资短视的后果
波尔多的地产经纪人和亚洲市场专家李丽娟(Lijuan Li)指出,中国资本退出波尔多的一大原因在于,中国政府近年收紧了对外投资的资本管制,限制了资金外流,这直接导致一些原本期望长期持有的酒庄不得不出售。她透露,当前波尔多有约50家酒庄正待售,且多数因市场低迷而挂牌低于购买价的一半。此外,波尔多的葡萄酒生产行业过剩危机也让买家望而却步,酒庄房产市场陷入冷清。
另一原因是中法企业文化的差异,尤其是投资周期方面的观念不同。香港金融人士、Château Fauchey庄主Hugo Tian对此感触颇深:“欧洲人倾向于将酒庄视为传家产业,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五年一卖。” 他解释,中国投资者追求快速回报,但酿酒产业需要长期投入、气候耐受性和市场适应力,因而短期投资计划往往难以实现预期回报。
酒庄改名风波:引发本地人不满
部分中资公司在接管波尔多酒庄后,为迎合中国市场,对酒庄进行大幅度的品牌改造。例如,香港思格威酒业集团将Château Larteau改名为“御兔庄园”(Château Lapin Impérial),并将其他三座酒庄以“帝王兔”、“藏羚羊”等动物命名。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这些庄园数代相传的名字,还引起了本地人的强烈反感。已故的法国作家Philippe Sollers便曾公开向波尔多市长表达愤怒,认为这些不合时宜的名字“背离了波尔多酒庄的传统底蕴”。
2022年,这些被重新命名的酒庄最终售回给法国投资者,并在新东家的手中恢复了原名,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也重新焕发出传统风貌。
艰难的葡萄酒生产环境与市场冲击
自疫情爆发以来,葡萄酒在中国的消费量急剧下降,根据国际葡萄酒组织的数据,中国2023年的葡萄酒消费量较前一年下降了25%。加之波尔多地区近年来频繁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如冰雹、霉菌等,使得葡萄种植周期受阻,葡萄园的产量受到影响,回报周期被大大延长。这些都成为波尔多的中国投资者逐步撤离的催化因素之一。
此外,许多中国投资者在最初购入波尔多酒庄时低估了酿酒的实际成本和难度,过高地估计了产品的市场潜力。波尔多的酒庄地产专家Benoît Léchenault指出,部分中国投资者将生产模式设定为“入门级酒庄”,期望通过快速量产来获取高利润,然而市场的复杂性让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中国投资者的未来:长期扎根与理性回归
尽管部分中资酒庄在波尔多的经营并不如意,但也有例外。一些投资者对法国酒庄产业有着深厚的热爱与执着。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位于波尔多的萨尔斯城堡(Château de Sours)进行巨额改造,期望将其打造成具备法式风情和品质的现代化酒庄。同时,彼得·郭(Peter Kwok),一位在越南出生的香港商人,深耕波尔多已有数年,并持有七家酒庄,他决心将酒庄产业视作“长期美丽的事业”,致力于将波尔多酒庄的传统与现代管理结合,为酒庄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在波尔多的中国庄主中,张蓉(Rong Zhang)也是坚持长期经营的典型代表。她在2014年购入Château des Chapelains酒庄,经营至今,并忠实延续前任庄主的传统,将酒庄的口碑稳步提升。她坦言,经营酒庄绝非易事,但为守护波尔多的传统,她一直坚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Hugo Tian等人则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天然和有机葡萄酒的追求,市场或许会出现新的消费趋势。他预测,未来几年内将有新的中国投资者进入波尔多,他们会带着更为理性的投资计划,以期在这片历史悠久的葡萄园中寻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