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中国房地产巨头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推出了一项极具野心的海外项目——森林城市。位于柔佛海峡,这座耗资千亿的未来城市不仅涵盖了四座人工岛,还计划建成一个高端都市,吸引中国乃至全球中产阶层。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城市却成了一个空城的象征。尽管碧桂园高调宣传森林城市为“绿色未来都市”,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唏嘘。建筑群中的许多高楼依旧空无一人,街道上行人稀少,维护人员成为了城市主要的常住人口。
如今的森林城市中,人口稀少,多数居民为临时工和清洁人员。商店零星开着,许多商铺却用木板封闭。KK超市员工塔娜·塞尔维感叹,“这里每天都能看到陌生面孔”,她在当地租了一间简陋的公寓,月租仅为118美元。而森林城市的街道上,灯光稀疏,许多公寓楼黑灯瞎火,只有极少数窗户亮着微弱的灯光。最初的繁华梦想未能如愿,眼前的景象让人深感失落。
森林城市的设想之初,碧桂园曾计划开发多达70万套公寓,并声称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建设。然而,目前已完工的岛屿仅有一个,拥有2.6万套公寓。2014年,当碧桂园宣布这一宏大计划时,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项目会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最初为吸引投资,森林城市宣称将成为一个免税区,还计划引入奢侈品零售店与高端免税店,然而这些商业空间至今大多无人入驻。
自去年碧桂园陷入债务危机以来,森林城市也被迫搁置,成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衰退的缩影。碧桂园的财务困境令其难以履行对购房者的承诺,使得森林城市的命运充满变数。开发商表示,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依旧不会放弃这一“未来之城”的宏伟计划。
碧桂园一度因其快速的开发模式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采取“建了就有人来”的策略。然而,当这一模式被复制到森林城市时,结果并不如预期。2016年,新加坡政府担忧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导致项目短暂停工。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出于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开始限制居民在海外购买房地产,这一政策更是对森林城市的销售造成了重创。
为了吸引投资者,马来西亚方面宣布将森林城市设为金融特区,为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然而,目前这些优惠措施尚未带来预期效果,森林城市依旧处于半荒废状态,许多办公大楼的门锁锈蚀,少数楼层依旧漆黑一片。
碧桂园对森林城市的规划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实际情况。2014年,景观设计师迈克尔·格罗夫曾被邀请参与森林城市的开发,他指出:“碧桂园一味追赶潮流,却忽视了创建一座真实、可持续城市的机会。”项目的快速推进不仅带来了环保问题,也让碧桂园未能精准把握买家的需求。
当森林城市最初推出时,中国买家一度热情高涨,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然而,这种热潮并未持续太久。上海的一位买家穆苏(音)在2016年购买了一处房产,曾认为这片区域景色宜人且价格相对低廉。然而搬入后,他感到偏远与荒凉,与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尽管如此,穆苏依然决定留下,希望能在此重新开始生活。
森林城市中的少数业主将公寓作为度假住所,每年才前来居住几天。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这些公寓并非长期居住之所,而更像是一种财产储备。然而,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况,让森林城市的购房者和开发商陷入了两难的局面。
碧桂园表示,森林城市80%的公寓已售出,买家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然而,森林城市的人口密度依旧低下。近期访问中,许多空荡的街道上行走的多为短期工人。清洁工、园丁、保安成为森林城市的“常住人口”,他们每日维护这座“未来之城”的秩序,使得这座空城在烈日下依旧保持着表面的整洁。
碧桂园曾为中国房市的繁荣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森林城市的失败提醒我们,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中,单靠宏大的愿景并不足以支撑一个真实可行的项目。无论是开发模式的适应性,还是对市场需求的把控,森林城市的教训对碧桂园乃至其他中国开发商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