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空公司相继撤出:揭示中国经济和市场趋势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国际航空公司开始大幅减少甚至完全撤销中国航班服务,尤其是在俄罗斯封闭空域的背景下,这一现象逐渐显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经济和市场动因。专家分析指出,除了因为运营成本的增加,这一举动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现状和国际市场对中国需求变化的现实。
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盟、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航空采取了禁飞措施,俄罗斯也随之关闭空域。这直接影响了欧美至亚洲的航空航线,使航线显著延长,航油成本随之增加。许多欧洲航空公司在此背景下选择缩减或完全停止飞往中国的航班。例如,维珍大西洋航空和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完全撤出中国,英国航空也停飞了伦敦至北京的航线。这些公司多年来在亚洲市场的运营已陷入困境,香港等昔日繁荣的枢纽地位正在被削弱。
据旅游信息平台Skift的统计,过去四个月中,已有七家主要国际航空公司减少或撤销了中国航线。OAG的首席分析师约翰·格兰特预计,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好转,反而可能愈发显著。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市场却逆势增长,例如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区的航班运力正在增加,反映出航空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其他需求更旺盛的市场。
出入中国的航班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下降。疫情前,中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接近5000万人,而今年截至7月,仅有1725万外国游客进入中国。相比之下,其他亚洲国家的入境旅游逐渐恢复并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汉莎航空、澳洲航空等公司纷纷宣布减少甚至取消中国航线。澳洲航空表示,做出这一决定的直接原因是“需求低迷”。
同时,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也在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例如,英国航空停止北京航线后将航班调配至南非等需求更旺盛的地区,进一步表明中国的旅游和商务需求已经无法支撑昔日的航班数量。
分析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恢复,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加之与多国关系紧张,导致西方公司减少了高层商务出行频率。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协会的专家大卫·巴哈指出,跨国企业高管赴华商务旅行的减少反映出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他指出,随着中国市场增速放缓,国际投资减少,这对航空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商务旅行需求上,导致航班运力的进一步缩减。
尽管携程等中国企业预计商务旅游市场有望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第二季度多家国际酒店收入下滑,进一步表明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趋冷。
除俄罗斯空域问题外,国际航空公司的决策也深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荷兰莱顿大学的王珏教授认为,中美关系紧张以及欧洲与中国的政治摩擦正在削弱市场信心。她指出,当前经济环境不稳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国际公司不愿意前往中国寻求机会。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风险等问题,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将生产基地迁出中国或积极寻找替代方案。
虽然今年中美之间的航班量预计将比2023年增加一倍,但仍然远不及疫情前的四分之一。这一现象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商业联系并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不仅是西方航空公司,中国国内航空公司也正面临重重困难。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需求低迷,航空公司亟需加速恢复并提升盈利能力。据分析师格兰特指出,尽管中国航空公司在中国-欧洲航线上恢复了相对较多的航班,但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实际运营情况与疫情前相比相去甚远。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航空公司目前通过增加航班来获得现金流并提升市场曝光度,但这一策略短期内或难以见效,可能导致更多亏损。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外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加剧,特别是在航班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票价和服务质量将成为关键竞争因素。
国际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退缩,不仅反映出运营成本的压力,更揭示了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商务需求及国际市场信心的深层问题。在经济、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市场吸引力正面临挑战。对于国际航空公司而言,调整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这一趋势也为中国航空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