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简朴房”政策能否真正解决劏房问题?非牟利机构表示质疑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10月中旬公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简朴房”政策,意在加强对劏房(分隔式出租房间)的管制,并对符合标准的劏房进行命名更改。然而,尽管这一政策旨在改善劏房的居住条件,关注劏房问题的非牟利机构对此表达了担忧,认为这一政策可能并不能有效解决劏房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房租上涨。
劏房问题与“简朴房”政策背景
劏房,又称“分间楼宇单位”,是香港旧式住宅中被业主或二房东分割成多个狭小出租房的居住形式。这些劏房通常空间狭小,缺乏独立的卫生设施,租户需要共用厨房和厕所,居住环境恶劣。许多劏房甚至面积不足几十平方英尺,卫生和安全问题严重。
李家超上任以来,已多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的政策。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简朴房”政策,规定未来符合标准的劏房将必须满足最低面积为86平方英尺(约8平方米),并且具备独立卫生设施、火警侦测器和开窗等基本条件。
机构担忧:改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尽管“简朴房”政策的初衷在于改善劏房居住条件,非牟利机构对此并不乐观。仑居社会地产董事会主席赖建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仅仅将劏房改名为“简朴房”并不等于劏房问题被彻底解决。他指出,政策虽然提出了新的标准,但并未制定清晰的执法时间表,也未明确规定新建房屋的租金水平。
赖建国补充道,尽管政府计划对违规出租劏房的业主实施严厉处罚,但政策的执行力度仍然不明确。即便“简朴房”政策立法通过,仍可能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劣质劏房仍有可能继续存在。
“简朴房”最小面积和租金问题存疑
赖建国还对“简朴房”的最低面积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按照建筑学家的估算,一个人生活所需的最低居住面积应为100平方英尺左右,而“简朴房”仅为86平方英尺,远低于这一标准。此外,新政策并没有规定人均面积,这意味着即使是面积最小的“简朴房”,也可能容纳多名租户。
此外,赖建国还担心,未设立起始租金的政策会给劏房房东提供加租的机会。他指出,虽然施政报告中提到“简朴房”租务受到管制,但由于未设起始租金,房东可能会在最初阶段大幅提高租金,造成基层租户的负担加重。
劏房居民和房东面临的困境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许多劏房居民和房东都对未来的变化感到不安。78岁的黄婆婆十多年前将自己位于深水埗的居所分成两部分,自己居住一半,另一半则以月租7200港元出租。黄婆婆担心,新的“简朴房”标准要求她安装独立水表,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补贴以帮助业主应对这些额外成本。
同时,34岁的单亲妈妈笑笑也表达了对新政策的担忧。她目前租住在一间面积约129平方英尺的劏房,环境和条件较之前有所改善,但她担心随着“简朴房”政策的实施,房东可能会借此机会加租,这将使她的生活更加困难。她希望政府能在公屋轮候补贴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像她这样的基层家庭渡过难关。
未来展望:政策成效与执行挑战
虽然“简朴房”政策的出台被视为香港政府改善基层住房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其成效仍有待观察。赖建国等专家认为,政策能否真正解决劏房问题,关键在于未来的执法力度。尽管政府强调将采取严厉措施取缔劣质劏房,但目前政策的执行细节仍然不够明确。
同时,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和新移民数量的增加,劏房需求仍在上升。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数据,约有21万人生活在11万个劏房中,而李家超估计,约三成劏房将因不符合“简朴房”标准而被取缔。这意味着市场上仍有较大比例的劏房供应,而这些劏房的租金可能会随着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上涨。
解决劏房问题需要更全面的政策配合
赖建国表示,尽管“简朴房”政策是李家超关注基层住房问题的表现,但要真正解决香港的住房难题,单靠房屋政策是不够的。他认为,除了改善基层住房环境,香港还需要在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全面推动社会进步。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在回应媒体提问时也表示,政府并没有意图通过简单更名来解决劏房问题。他强调,“简朴房”是为了区分符合标准和不合规的出租单位,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香港房屋问题的长期挑战
香港劏房问题由来已久,而“简朴房”政策作为政府的应对措施之一,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能否有效缓解劏房困境仍有待时间检验。随着香港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住房需求的持续上升,政府还需要在房屋供应、租金管制等方面制定更细致的政策,以确保基层市民能够享有更好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