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为何中国议题未成为焦点?
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后阶段,距离投票日仅剩一个星期左右,两位主要候选人——共和党的唐纳德·特朗普与民主党的卡马拉·哈里斯——正在全国范围内密集举行竞选集会。尽管两人在国内政策、移民、堕胎、气候变化、乌克兰和以色列等议题上展开了激烈辩论,但中国议题在竞选中的讨论却相对有限。尽管美中关系持续紧张,为什么中国未成为选举中的主要焦点?新总统的对华政策是否会有所调整?
中国议题在大选中的有限存在
10月27日,特朗普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集会时短暂提及中国。他表示,如果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将获胜,并再次宣扬《特朗普互惠贸易法案》。相比之下,哈里斯在费城的集会上完全未提到中国议题。
尽管中国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的重要对手,甚至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存在,候选人却没有在竞选中将其作为核心议题。7月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曾批评中国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威胁,并提到台湾问题,但之后关于中国的讨论仍显零散。哈里斯在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只提到中国一次,强调美国必须在人工智能等领域领先中国,赢得21世纪的竞争。
在9月10日的总统辩论中,特朗普再次提议对中国实施高关税,哈里斯则批评中国在新冠疫情处理上的透明度问题。但整体来看,两位候选人都未深入讨论美中关系问题。
美中关系为何未成选举焦点?
尽管中国问题对美国外交政策至关重要,但在此次选举中,这一议题未能引起广泛讨论。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撰文指出,尽管美国的国防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视为重大威胁,但公众和候选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却相对有限。他质疑,美国选民是否已被国内社交媒体和24小时新闻循环淹没,从而失去了对实质性政策问题的关注。
根据10月25日发布的YouGov民调,选民心中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是经济、医疗保健、移民和犯罪等国内议题,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则排名靠后,尤其是中国问题。虽然美中竞争日益加剧,但与俄乌战争和中东冲突相比,美中关系尚未进入直接军事对抗的阶段,因此对选民的吸引力不如其他外交问题。
两党对华政策并无实质分歧
中国问题未成为选举焦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较小。正如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所指出,两党在对中国的态度上趋于一致,尽管在选举辩论中偶有互相指责,但双方都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特朗普政府开启的对华政策在拜登政府下得以延续,并在某些方面变得更为严厉和精准。
刘亚伟认为,无论新总统是谁,对华政策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美中之间的竞争将继续,政策的微调将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俄乌战争和中东局势的演变。
中国议题的历史演变:从“丢掉中国”到贸易战
纵观历史,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中国议题并非新鲜事。从朝鲜战争后的“谁丢掉了中国”辩论,到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期间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议题曾多次进入美国大选的主舞台。例如,克林顿在竞选时曾严厉批评老布什总统对中国的“绥靖政策”,将六四事件与美中关系挂钩。但上任后,克林顿却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将贸易与人权问题分开处理。
到了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问题再次成为竞选的核心议题之一。特朗普政府将疫情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而拜登则被迫回应,采取了更加坚定的对华立场。然而,这一强硬态度并未完全延续到2024年的竞选中。
未来美国对华政策走向何方?
无论是特朗普的第二任期,还是哈里斯政府上台,美国的对华政策都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转变。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支持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但多数人不希望这一竞争演变为军事冲突。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但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和外交领域,而非直接的军事对抗。
共和党籍议员麦克·加拉格尔曾批评美国缺乏清晰的对华战略,他认为美国需要制定长期目标,以更好地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然而,当前两党对华政策的共识使得在大选期间围绕这一问题的辩论显得不那么重要。
美中关系与大选的长期影响
虽然中国议题在2024年大选中的讨论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减弱。未来,无论谁当选总统,美中之间的竞争与对抗都将成为全球政治的重要部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会根据国际局势做出微调,但总体战略方向——遏制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崛起——将继续主导美中关系的未来走向。
尽管中国未成为选举焦点,但它无疑是美国未来外交政策中的长期考验。候选人未对这一议题深入探讨,反映了选民对国内问题的强烈关注,也揭示了两党在外交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在未来几年,美中关系的走向将继续影响全球政治格局,而这场大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在这一战略竞争中的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