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牧民因长期拖欠的草场补偿款问题,掀起了一场引人关注的抗议活动。牧民们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和抖音,呼吁各地牧民声援,要求政府兑现草场补偿承诺。11月3日,近百名牧民聚集在旗政府前抗议,要求当局立即发放拖欠的补贴款。
自今年10月以来,克什克腾旗牧民多次前往政府部门,寻求解决拖欠草场补偿款的问题。但他们的要求被忽视,甚至遭到恐吓。在此情况下,牧民们决定集资聘请维权律师,将政府告上法庭,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牧民表示,政府的拖欠行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牧民们依赖补偿款支付饲草费用,而2023至2024年的补偿款尚未发放,2025年也未见任何保障。部分牧民为此债台高筑,甚至面临催债压力。
内蒙古牧民不仅要面对补偿款的拖欠,还要承受禁牧政策的压力。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生态因过度开采和企业迁入而受损。为了改善生态状况,政府实施了“禁牧”和“季节性禁牧”等政策,限制牧民放牧,要求在特定季节内圈养牲畜。然而,高额饲草费用让许多牧民难以承受,不得不在夜间偷偷放牧,以减轻经济负担。
克什克腾旗的牧民们称,政府的禁牧政策过于苛刻,且执法方式强硬。巡逻草原的禁牧人员常以没收牲畜、罚款、甚至拘留的方式惩罚违规牧民,导致双方冲突频发。牧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显示,执法人员强行带走牲畜,甚至动手驱赶牧民,场面激烈。
禁牧政策的推行不仅改变了蒙古族传统的牧业生活方式,还增加了牧民的经济负担,未能真正改善草场生态状况。一些草场被划为“保护区”,转让给大农户开垦为农田,牧民则被迫搬迁至城镇,成为“生态移民”。许多牧民失去土地来源,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草场,陷入经济困境。
在政府门前抗议的牧民们表示,他们不是为了反对政府,而是为了追讨自己的合法补偿款。一位牧民提到:“政府已经拖欠我们2023年和2024年的补偿款,现在2025年都快到了,我们却没有看到任何补偿。”草场补偿金的拖欠,直接影响到牧民来年的饲草购买和牲畜圈养,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生活。
牧民们透露,政府不仅未给予正面回应,还以威胁手段试图压制他们的抗议活动。一些牧民称,政府官员打电话要求删除社交媒体上的抗议内容,甚至警告他们不要散布相关信息。面对压制,牧民们决定通过组建微信群的方式,呼吁更广泛的支持,继续追讨属于自己的权益。
参与抗议的牧民们纷纷表示,政府的拖欠行为已引发了草原地区的不满情绪。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集资聘请律师,将旗政府告上法庭,为自己的草场权益讨回公道。
牧民的抗议行动正逐步走向法律途径,克什克腾旗的牧民正在组织集资,准备聘请维权律师提起诉讼。匿名参与抗议的牧民表示,牧民的行动是合理合法的,他们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位牧民则指出:“我们在政府面前抗议了很多次,但从未收到满意的答复。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此项维权行动得到了广大牧民的支持。许多牧民在微信群内表示愿意出资支持,甚至不惜举债为律师费用筹款,以此表达对抗议活动的支持和对草场补偿款问题的重视。
牧民的草场补偿问题并非克什克腾旗独有,内蒙古其他地区的牧民也存在类似困境。一些在国外的蒙古族牧民指出,他们的草场同样遭遇补偿金拖欠,禁牧政策也导致他们的牲畜数量受限,甚至因罚款无法继续养殖。
一位移居美国的内蒙古牧民提到,她的家乡限制放牧牲畜数量,超出限额即被罚款,甚至强行没收牲畜。此外,政府承诺的禁牧补贴迟迟未发放,进一步加剧了牧民的生计压力。
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的主任恩和巴图·陶格楚格指出,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的“生态移民”和“全面禁牧”政策对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还削弱了牧民的经济基础。
根据官方数据,自2015年底,中国政府成功将120万牧民安置至城镇,宣告传统游牧生活方式几乎走到了尽头。恩和巴图强调,这种强制安置让牧民失去草场,也让他们在新环境中难以维持生计。
目前,克什克腾旗的牧民正在积极筹备法律诉讼,希望借助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这一行动充满不确定性,但牧民们并未放弃。许多牧民相信,通过联合诉讼,他们可以改变现状,获得应有的补偿。
这场抗议行动不仅关乎补偿金,更关系到蒙古族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与经济生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克什克腾旗牧民的抗议行动无疑将成为关注牧民权益的重要事件,促使政府在草场管理和牧民生计保障方面作出更多努力。